《围城》读后感

时间:2025-02-24 07:59:45
《围城》读后感 (15篇)

《围城》读后感 (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围城》读后感 1

利用闲暇时间终于把一直想看的《围城》读完了。或许是正好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缘故,读完后也有了些许感悟。

首先,那些受旧社会封建压迫的知识青年们是同现代人一样对生活充满激情与向往的,他们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同时,他们也同现代人一般具有一些丑恶的东西,他们自私自利、冷漠。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城中为自己的利益运筹帷幄……其次,正如书中的经典语句所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无非是好奇心的驱使,但当进入城中,发现城中无尽的'束缚、无穷的压力,便会马上转向下一座城。周而复始,人们永远在各个城中徘徊而且乐此不疲,又何求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人们只能悲伤得在城中度完一生,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也着实使人感伤。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的城也当由自己来规划。我们既不能一心想着冲出围城,我行我素,也不能完全受制于命运的摆布。反而该用心经营自己的城,让城变得美丽、幸福和快乐,但当别人进入自己的城便不愿再出去。

全书语言诙谐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污浊,对人性的丑恶、虚荣进行强烈的批判,全书对人物的描写惟妙惟肖,仅用只言片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清晰可见,使人物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全书蕴含哲理深刻,值得我们去感悟、去体会、去深思。

《围城》读后感 2

读围城是在高中,班主任推荐的,很不错,不过由于上课看被老师没收了,下面就没看。 方鸿渐的命运是幸运的,因为他早早的受到外国教育,接受西方教育,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是走在时代前列者之一,方鸿渐的命运是悲哀的,因为虽然他出洋留学但学有学到真本事,只知道狂妄自大,自吹自擂,这是他命运如此令人惋惜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对世人的一种警告,同时方家的一些封建礼节折射出当时社会还存在很多封建落后的现象。对于他们的爱情直冲的反应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爱情观,矛盾,忧郁,惆怅。

有人说,要是在大学里有机会谈恋爱,就谈吧,而且要谈得烘烘烈烈!当你毕业后工作时,如果她和你谈了三年而没发现你有买车买房的迹象,你就完蛋了;如果你和她谈了三年而没有买车买房的迹象,你也完蛋了。所以,大学里的爱情才是最纯真的,最值得去追求的……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被围困的城堡有很多种解释,或许是封建礼教,或许是爱情,那些城里城外的人便是一些热血沸腾,想改变命运,依然寻找成功途径的人。对于方鸿渐这个人物真是有一些不满。

《围城》读后感 3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但《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作者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围城》全都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和逼真。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

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小姐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这一类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奇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

《围城》读后感 4

就在刚才,才把钱钟书的《围城》看完。想想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的看完一本书了,突然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上大学以来,看的第一本除漫画以外,看了好多页都不想放下的书了吧。

钱老真的是无处不调侃,调侃到了极致,不只是人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不放过。每个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处。调侃还不至于讽刺挖苦,调侃过后的`得意像恶作剧得逞的小孩。哈哈,我喜欢。

人物性格语言都很有特色,吵个架都掺英语的。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感情不错的,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各种家庭斗争写的这么深入人心。杨绛也算是围城的第一读者了,每看钱钟书写的围城的稿子(未成书之前)都会笑的,当然钱老也笑,多和谐。

本来这么深刻的内涵让我一讲就纯属娱乐了,嗯,这样不好。人生不也就是那样么,住在城里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进来,还互相羡慕着,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钱老的幽默还是挺犀利的,抓得住灵魂的东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得不说,人是纠结的矛盾体。

有时间打算再看一遍,光钱老的语言就够我品味的了。调侃,不只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们艺术呦。

《围城》读后感 5

在读《围城》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婚姻悲剧的小说,旨在告诫人们,婚姻似围城,请绕行。甚至,有读者评论拿此书充当逼婚圣旨的免死金牌。

当我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方与孙的各种争吵时。我发现,婚姻就是一碗汤,两个人把握好火候,就可以一起品尝这味道鲜美的汤;反之,只剩下嚼不烂的肉渣滓。

每个人都在心里给自己建造了一座围城,不管你是否结婚。找对了人,那个他/她帮你打开那种城;找错了人,那个他/她替你加固这座城。

所以,我觉得,围城不是婚后建立的,而是每个人在遇到那个人之前就有了一座城,只是总有一个人愿意打开自己的城门,弃城而去你的城。

所以,结婚并没有那么恐怖好吗?!我们因为这部小说,才有机会站在上帝视角,去观察和倾听那对争吵的夫妻。不是让我们去看婚姻的可怕,而是让我替他们反省和思考。其实,彼此多一点包容和理解,我们共筑的`爱城里会阳光明媚,繁花似锦。

最后,希望所有已婚朋友能够婚姻美满幸福;那些到了晚婚晚育年龄的朋友们,不要害怕,期待你们最终找到正确的那个人,善待他/她!

《围城》读后感 6

有一些流传甚广的经典作品,由于这样那样的缘由,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感知甚至偏见,那便几乎再也不去阅读或没有意愿阅读了。直到一天,突然翻开,读罢,发现全书所述所讲与读前印象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书的内容是那么或深刻,或有趣,或文笔优美深厚,令人有一种深深的感知上的错落感,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老舍的《骆驼 ……此处隐藏1565个字……赵辛楣谈话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是他正直的一面;在学习中,他的虚荣心又促使他想方设法伪造了一张假博士文凭。他有时对待爱情玩世不恭,就像他跟唐小姐;有时他又十分认真,就像他十分喜爱唐小姐。他的一生就是陷入了爱情与事业两大围城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口,最终变得一无所有。虽然方鸿渐与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他生活的'世界的人物性格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人物性格大同小异。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奋斗,从上学开始。小学时渴望考上一所好的初中;初中时渴望考上一所好的高中;高中时渴望考上一所好大学;大学时又想找到一份薪水高的工作,然后组件幸福的家庭……一次次兴奋地进入所期待的地方,不久后又觉得乏味,想要跳出去,但是最终总是被困到了城中,迷失了方向。希望我们的一生不要总在一座围城里度过。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那样,虽然也是进出围城,但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平凡而又伟大地度过一生。

《围城》读后感 11

很多人读《围城》看到的是“婚姻”这座围城,而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座城。

这围城,隔断了乡村与城市,也隔断了身份与地位的层次。在这由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搭建起来的围城中,他战战兢兢的生存,然而最后还是赤裸裸的展现在现实中。在国立三闾大学教书时,他的围城早已破烂不堪,却还要担忧敌人发现他的障眼法,毕竟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的纸老虎更不堪一击。虽然在教书期间,他时常努力的备课,好似努力的修缮“围城”,但要知道根基不稳的的建筑,再怎么装饰表面也是无用的。于是,一次撼动,他的.“围城”终于全部倒塌,他赤条条的暴露于现实之中,以后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有了围城,它当然可以帮助抵挡住外来的攻击,但它也成了束缚,深深的阻碍了自由。比如当今,人们有一颗对未来比天高的心,也有很多人拼命往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里钻,我想,这当然给人们带来了充裕的物质,似乎看到今天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也就看到明天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看到明年自己生活什么烟酒看到自己一辈子就什么样了吧,毋庸置疑的也束缚住人们当初那可向往天空的心吧。

读钱老的《围城》,感受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百态,放在当下亦是如此,小说妙语连珠,展现了钱老不俗的文学功底,我等小辈评价这部书实在惭愧,只是推荐了,好书,值得一读!

《围城》读后感 12

今天第一次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前后后一共拖了很长时间。里面流传最久的一句话就是:“婚姻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一开始就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不是很能理解。读完后,才能大概理解。

曾经我朋友跟我说,她在高中的时候,她母亲不让她读《围城》,因为读了以后,会让人不想结婚。我当时还笑笑,现在真的笑不出来了。确实读完后,会让人对婚姻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而且《围城》也特别的真实,里面刻画的人物,在现实中还能再找到原型,包括赵辛楣对同学会的理解,方鸿渐家里妯娌之间的冷嘲热讽等等,一切都真实地存在着。

说一下我对方鸿渐这个人的认识,他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带着封建社会家族特有的软弱。他想摆脱父亲的控制,却又不能。他不喜欢苏文纨,但是却不直接的拒绝,而是拖拖拖。也不直接表达对一个人的喜欢,对唐晓芙,有好感也不直接说,直到离开。对孙柔嘉的喜欢是被逼出来的,否则,他是不会承认的。

孙柔嘉和方鸿渐的婚姻生活,是既幸福又不幸的,孙柔嘉无法理解方家的传统规矩,方鸿渐不能忍受孙柔嘉的伯母。最后的结局,有些开放,又令人思考,像一个分岔路口,只要方鸿渐当时没有离家,上去好好跟孙柔嘉说,或许结局就不是这样。

最后感想:婚姻不要凑合。

《围城》读后感 13

读的过程因为各种有趣的文字和比喻所以很有意思,读到杨绛的后记又想起我们仨来,有些难受也有些感动。现在的结婚理念距离书中的时代有很大不一样了,自由恋爱至少在城市中已经是日常,而不会被视作异类。这本书后都说婚姻是围城,大家对里面除了唐小姐和赵辛楣之外的'几个角色都多有苛责。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很多真实的影子,也都有各自行事的原因,也都有好有坏,没什么可苛责的。就故事里来说,方鸿渐和孙柔嘉感情之所以悲剧还是因为自由恋爱在当时才刚刚在年轻人中受追捧,婚姻又受双方家庭的制约太多太多,两个人急着敲定婚姻,没有时间留给彼此去真正了解彼此和彼此的家庭。结婚后匆匆接触彼此家庭,又没有感情深或者阶级差距到相互包容忍让,于是对彼此家庭的排斥.厌恶.仇视等等情绪都搬上明面上来讲,可以说是双方家庭把两人推得越来越远了。现实生活中虽然婚姻也并不比书中的各种琐碎与拌嘴好到哪去,但感情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有无数像钱钟书和杨绛这样的神仙眷侣,自有志趣。现代人对于婚姻的认知开始产生各种分歧,也不是当时社会的围城式婚姻所能概括的了。

《围城》读后感 14

围城,久闻其名却一直未尝拜读,一遍读来,真是太精彩了!每个细节都生动无比,每个比喻都鲜活贴切,字字句句是增一分嫌胖减一分则瘦,笔下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仿佛活了。这不仅仅是大师对文字的信手驾驭,更是其对人性和生活的细致体察和品味。方鸿渐,说实在话,个人是有些憎恨的,因为他像面镜子一样,照出了自己的一些影子。迂拙,寡断,眼高手低,无甚主见等等,做不来还看不惯,看不惯又懒改变,有些假清高自傲,又些许真自卑自怜。妄图冲破枷锁,又经常设枷自囿。茫茫然不知所想要的是什么,对想要的.又常常自我设限逃闪躲避,不敢去放手追逐。他不是君子,却也不是小人,他算不得很好的人,也不算是个坏人,只是个复杂纠结的无用之人!

太阳之下无鲜事,这人生就像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台,唱来唱去总唱不尽那么些聚散别离,演来演去演不完那许多爱恨情仇,品来品去品不厌这一方酸甜苦辣!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道理容易。人世间多少的城围筑在那里,人生的戏台场场幕幕纷扰变换,那许多的是是非非来来往往,又几多人能看透,能看透又有几人能真洒脱?人生本复杂,复杂的人越看越复杂,还是糊涂的人容易些,怕是又难得糊涂啊!

《围城》读后感 15

借来的书评――世上有多少方鸿渐

年轻的时候骄傲自诩不凡,在最好的时段被大家包容吹捧。

但迟早社会会揭开你的面具,发现下面的你软弱无能,假的文凭,一般的家世,不中用的傲气。

你看不上爱耍小聪明的`苏小姐,你放弃了你的红玫瑰唐小姐,生活开始磨平你的棱角,它给了你一段世俗的婚姻,你的存在对于她而言是自保,是可以掌控,然后开始了一段充满对生活妥协的婚姻,处处都是琐碎的吵闹。

然后慢慢发现你的每次谋生都需要仰仗你当初的朋友,曾经爱慕你的女生在你面前轻视你与你的妻子。

你的人生一路下滑,这时你觉得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其实你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轨迹的,你可以挣脱这桎梏,你在留学时本可以努力拼搏获得博士学位,在上海时本可以不与周家翻脸,你在拒绝了苏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红玫瑰,你甚至在三闾大学可以试着谦虚去争取留下来的机会,可你没有,你终究是不中用的无能。

可被困在围城里的何止你一个,世俗之人都囿于这围城中,我也在进围城的路上。

《《围城》读后感 (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