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14 08:00:13
中班科学教案(通用15篇)

中班科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教案1

主要涉及领域:科学、健康

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数学认知”领域提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一目标。“今天你喝水了吗?”这一数学活动正是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孩子从数学中量的感知出发,将600毫升这一抽象单位具体化,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了喝水次数与600毫升这一量之间的对等关系。孩子们通过观察、测量、探索、操作,感受到自己每天大概喝多少水才能使身体更健康。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在玩水、做小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喝水的重要性,从而乐意主动安排饮水计划,自觉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活动目标:

1.学习测量每天饮水量的方法,能够尝试安排饮水计划。

2.懂得饮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有主动喝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操作感知喝水次数与600毫升总量之间的对等关系。

2.难点:初步感受理解总量不变,每次的倒水量和倒水次数呈反比关系。

设计思路:

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学习测量饮水量的方法一用小茶杯倒水的方法,感知大概需要用小茶杯倒几次水才够600毫升→自主制订饮水计划表,讨论合理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健康小博士;2.量杯、杯子、一瓶水,红色小贴纸和若干小杯子贴纸人手一份;3.每人一张计划表;4.一个大水桶;抹布。

活动过程:

1.讲一讲一了解喝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师:今天你喝水了吗?为什么要喝水?

幼:口渴、健康。

师:喝水之后有什么感觉?

幼:舒服、不渴。

师:如果你不口渴,还需要喝水吗?为什么?

幼: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回答。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喝水的好处。

2.找一找——学习测量饮水量的方法。

(1)了解幼儿大约每天必需的饮水量。

师:我们每天需要喝多少水,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幼:自由猜测。

看课件:健康小博士说“小朋友至少需要喝600毫升白开水。”

(2)认识量杯,找600毫升的刻度。

师:600毫升是多少水呢?我们能用一个特殊的杯子量出来。这个大杯子就叫量杯,它能告诉我们600毫升是多少水。

师:量杯上有什么?

幼:观察发现有线——刻度,数字——多少毫升的水。

幼:用红色贴纸给600毫升做个标记。

3.量一量——操作探索,测量倒水的次数。

(1)幼儿尝试探索测量倒几次水正好是600毫升。

师:我们的小杯子上有没有刻度和数字?

幼:观察平时喝水的小杯子。

师:平时你每次要倒多少水喝呢?怎么才能知道我们每天喝多少水才够600毫升呢?我们要请大量杯来帮忙。教师示范测量方法。

师:你平时喝多少水,就先在小杯子里倒多少,然后倒进量杯里,就像我们喝了一次水。试试要倒几次水才能到600毫升?

幼:幼儿操作,倒一次水,就在桌角上贴一个水杯贴纸记录。

师小结:矿泉水瓶里还有水吗?水到哪里去了?量杯里有多少水?原来,我们每天最少要喝差不多这样一瓶水呢!

(2)幼儿比较倒水次数的多少与每次倒水量之间的关系。

师:你贴了几个小杯子贴纸?

幼:点数水杯贴纸。

师:你倒了几次水?和__小朋友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师:同样倒了600毫升水,为什么有人倒4次水,有人要倒8次?

幼:猜测倒水次数与每次倒多少水是有关系的。

看录像:初步感受倒水量和倒水次数的关系。

师:他们倒水的次数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多?(有的人每次要喝大半杯水,所以只倒了X次,有的人每次喝的水少.所以要倒很多次呢!)

4.贴一贴——自主设计饮水计划表,安排每天的喝水计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每天至少要喝多少水呀?

幼:600毫升。

师:可是如果我们一次喝这样600毫升的水,行不行?我们一天要分好几次喝呢!这么多水怎么在一天中喝完呢?我们来计划一下吧!这里有一张计划表,上面画着什么?幼儿讨论什么时候需要多喝些水,为什么。

师:请你把刚才贴在桌子上的水杯撕下来,贴到表格不同的时间里。

幼:相互交流,讨论同伴的计划是否合理。

展示个别幼儿的表格,共同讨论合理性。

师小结:如果我们按自己订的计划喝水了,身体会变得更健康。但有的孩子每次只倒一点点水,那可能要喝十几次呢!所以每次喝水时可以适当多倒一点,这样就能减少喝水的次数了。在夏天、运动或生病之后,还可以增加喝水的次数。

5.理一理——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把桌上的水倒回大水桶里,回教室再调整一下你们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喝水吧!

中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探究轮子的特征,并乐意与他人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2、幼儿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物体上的轮子,对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产生好奇心。

3、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关注周围事物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活动准备:

1、大班幼儿比赛搬书的录像带、轮子的图片等。

2、各种形状的积木人手一份、轮子一个。

3、马路背景图、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图片和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观看大班幼儿搬书比赛录像幼儿观看比赛前半部分,猜想哪一队会取得胜利。

2、幼儿继续观看录像,初步了解轮子的功能。 师:最后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使用整理箱会取得胜利?

二、动手动脑,探索轮子的特性。

1、幼儿玩各种形状的积木玩具,尝试哪些形状的积木玩具可以做轮子,哪些形状积木玩具不可以做轮子?

2、同伴交流:玩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可以做轮子吗?为什么?

3、请幼儿讲述并演示可以做轮子的积木与不可以做轮子的'积木。

4、教师小结:原来轮子是圆形的,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连续不断的滚动,其他形状的积木不可以做轮子。

三、联系生活,拓宽幼儿视野幼儿回忆生活中见到过有轮子的物体,并通过观看有轮子物体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 ……此处隐藏10412个字……后,请幼儿到灯光下来试一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又引起了幼儿的再一次思考,为什么用了剪的方法,影子上就有眼睛了呢?师幼一起总结折射的现象。)

四、欣赏手影表演

1、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段有趣的手影表演,一起来看看吧!

2、师幼共同欣赏。

3、师:哇,手影表演真美,真有趣。我们也来灯光下玩一玩吧。

(评析:最后的结束环节,通过欣赏手影表演来拓宽幼儿的视野,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他们玩手影游戏的兴趣,感受科学活动快乐有趣的氛围。)

中班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魔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通过尝试操作魔术,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感受魔术带来的欢乐,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魔术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一张红色的纸、纸圈3个、两圆套在一起的纸圈一个、剪刀。

幼儿:人手两份红色的纸、人手两份颜色不同纸圈、剪刀每人一把。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引导幼儿探索小兔子魔术的秘密

1、出示红色的纸变成小兔子

2、教师变魔术,让兔子耳朵动起来

3、幼儿说说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

4、幼儿操作,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巡回指导。(先把它变成一只小兔子,撕出两只耳朵,往下撕,别撕歪了,小心点,中间的弯下去,然后把它撕掉,撕下的纸放到篮子里,先找一根线,穿进去,拉出来)

三、引导幼儿探究纸圈魔术的秘密

1、教师变纸环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说说发现的秘密(一个环是正的,一个环是8字),并请个别幼儿示范把纸条变成拧好的圈。

5、教师示范(你们以后表演这个魔术的时候,记住了,一定要把它藏好,不要被发现)

四、展示纸圈新魔术,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纸圈新魔术

教师示范纸圈变成两个套在一起,幼儿探索其中的秘密。

反思内容

反思记录表1

整节课,孩子们的兴趣被大大的吸引了,探索气氛比较浓厚。老师在变魔术的时候,边上的幼儿都在观察,如果老师能把座位稍作调整,那可能幼儿会觉得更加神奇。实验时,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很强,有好多幼儿都能发现魔术的秘密,但也有部分孩子不会操作,这个时候老师的个别指导就相当的重要了。在实验结束之后,孩子们都把自己的纸环拿了回去,很有继续表演的兴趣。

反思记录表2

反思内容

这一次的教学活动,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对座位进行了修改。活动一开始幼儿的'兴趣就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很快被老师的魔术吸引住了,但是在探索如何让小兔子的耳朵动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先有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耳朵动起来的秘密,相信这样会更好。在纸环变魔术变完魔术以后,如果让幼儿把纸放在桌上,再回到座位上讲述发现的秘密,幼儿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小百科:魔术是以不断变化让人捉摸不透并带给观众惊奇体验为核心的一种表演艺术,是制造奇妙的艺术。更简单的说,他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表演。

中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师:大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透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状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能够吃的叶子。

师:叶子能够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师:你看了那么多搞笑的叶子,觉得大自然奇妙吗?大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活动延伸: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利用自然材料,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制作弹簧,体会游戏活动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进一步培养幼儿大胆尝试,探索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弹簧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厚度、质量的.纸张,弹簧玩具。

指导要点:

1、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弹簧有一定的认识。

2、启发幼儿分组讨论,放手让幼儿自己用不同大小、厚度、质量的纸去尝试制作纸弹簧。

3、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探索让弹簧动起来的方法。

4、要求幼儿自由分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观察同伴是怎样完成的,或向同伴寻求帮助。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小百科:弹簧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亦作“ 弹簧 ”。

《中班科学教案(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