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9 09:55:51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尊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严教学反思1

课文《尊严》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他在逃难中不愿轻易得到别人的食物,而要通过劳动换取食物,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课文平实的语言表达,蕴涵的哲理却是比较深邃。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找出年轻人和其他逃难者面对失物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那里,目的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得到一个答案:年轻人要通过劳动换取食物,再通过精讲2-4自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年轻人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最后通过第三环节理解杰克逊大叔赞赏年轻人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反思一:是否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课上完后,我不断地进行反思,感觉到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课堂能抓重点,突破难点,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过程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事前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课上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我在引导学生体会年轻人的三句话时,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非要学生一句一句地讲体会,没能把主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主动地说,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个性没能得到张扬。

反思二: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觉得逃难者不是不劳而获,本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引导学生更深的理解,可是因为我在备课时没有联系二战前的背景,所以当时我想都没想就下了结论:逃难者是没有劳动,书上不是讲的很清楚吗?你自己在看一下上就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当时我说了也没去想什么,直到课后查资料,我才意识到自己竟犯了这样大的错误。原来这自己备课的时候,没有更深一层地考虑问题,其实,只要当时仔细地想一想,在联系二战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情况,不难想象,当时人们已经是饥寒交迫了,哪还想到什么劳动不劳动。年轻人以后能成为石油大王,就是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品质,这是年轻人跟其他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当时能这样想,这节课的会更有深度,也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一句话,就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所以我想,备课是容不了半点儿马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认认真真备课,扎扎实实做事。

反思三:所搜集的资料没有为文本服务。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收集到尊严的名言展示出来,到底有什么用?自己没有深入一层想想。其实,这样的设计只是为展示而展示,没有发挥资料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学生要有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搜集的资料要来干什么?答案是:为课文服务。为什么不把搜集的资料用在你有什么话要对哈默说;你是怎样赞哈默的?这一环节中说呢?学生就不会在这个环节中无话可说、无话可讲的地步了。想想,这其实是没有吃透新课表的精神和理念。我想:我在处理学生收集的资料时,还可以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我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学生的体会会更深,资料的运用也更恰当合理。

尊严教学反思2

升入四年级,课文无论是长度还是深度都比三年级更进了一步,此次集体备课我选择的是能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尊严》一课。在课的设计上,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描写,感悟“尊严”

教学中,课堂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首先让学生们体会这些逃难者的悲惨处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这些逃难者产生同情,更深刻地认识到在这样的背景(饥渴难耐、疲惫不堪)之下,哈默讲尊严是多么的不容易。

再次,通过问题:你认为这些人物中,谁更有尊严?引导学生们统一回答是哈默,然后进入本堂课的关键部分,即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例如,我着重抓住了第三段的语言描写“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通过这样的语言,学生们从句子表面可以明白哈默坚持通过劳动获取食物,之后,逐渐引导学生注意三个“不”字的运用,从这三个“不”字体会人物态度的'坚定。从神态描写“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是失落的,从动作描写“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体会人物此时此刻十分渴望食物的想法。对这句话,我做了重点指导,通过齐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走近哈默,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默,读出自己的体会,进一步理解尊严之可贵,体会到他是一个自尊、自强、自爱的人。

二、以关键句为线索,重点推敲

课文最后杰克逊大叔评价哈默的语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什么都没有”和“富翁”看似矛盾,可以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富翁”,随着对哈默这个人物的把握,学生们头脑中慢慢认识到“富翁”并不是肤浅的有钱,更是指精神方面,有尊严,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

纵观整堂课,我发现了我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

1、个人在整堂课上过于急躁。自我感觉冷静不足,从课堂一始,课堂的氛围就比较沉闷,学生们举手发言的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当学生达不到我所预设的情况时,我一直用些细碎啰嗦的语言企图让他们回答上来。整堂课似乎变成了我一个人的演出,我一个劲地往下进行,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真的明白。尤其是在体会杰克逊大叔的人物性格时,学生们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我就变得更加慌张,直接让学生跟着我的想法走,并没有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课堂环节用时失调。在开始阶段,让学生回答问题“逃难者的处境怎样?”时,用时过多,以致于后面的环节只能泛泛而谈。

3、未能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今天评课时,我提出学生们无法深入到课文之中,抓不住关键的词句,体会不到人物的特点,这时如何使课堂继续下去?有经验的赵老师指出,这时候,小组合作就可以发挥作用,选出一个小组长,领导组员进行讨论,让学生们在一起交流往往可以碰撞出火花。此外,对于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例如,在文字旁边做上批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教学细节。虽然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给予学生朗读的指导。但是当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 ……此处隐藏11979个字……习一篇文章。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诵读,使学生能初步建立对尊严的一种朦胧的感知,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主旨的距离,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生字词(认读):

南加州 沃尔逊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杰克逊 狼吞虎咽 百分之百 哈默 尊严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应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品味、诵读、积累语言之后,必须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基于此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扫除阅读的字词障碍的同时,对文本能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知。)

三、品读词句,体味人品

(一)质疑问难:

1、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2、指名读——齐读——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3、学贵有疑,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学习习惯!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没有什么呢?

(提示:那时的他,没有 ,没有 ,没有 。)

4、是呀!他此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杰克逊却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

(二)自主探究

1、请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划出描写哈默的语句。

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3、反馈:

(1)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狼吞虎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吃少穿,在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3)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焦渴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

(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4)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描写哈默外貌的句子,想象一下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吧。

(5)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6)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出示:此时他需要 ,需要 ,需要 。)

过渡: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注意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句子旁边。

4、学生读文,师巡视

5、交流:(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句一: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句二: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句三:“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句四: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6、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一起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哈默的感受吧!

7、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

8、他对这些心知肚明,可尽管他那样渴望食物,尽管他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可他依然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耐力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板书:自尊)

9、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10、其他逃难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施舍,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

(出示:他获得了别人对他的 ,因为他拥有 。)

11、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还有疑问吗?(理解,结合作业本练习)

12、此时,你最想对哈默说些什么呢?

13、学了课文,你觉得杰克逊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的特点——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言行,联系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与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言行去展开各种学习活动,体会人物品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年级特点,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潜心作批注,以期待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能同步发展。)

四、知识链接,课外拓展

哈默与邓小平(图文)

(设计意图:依据大语文观的理念,课程之间要有融合,课堂内外也要相结合。为此安排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大语文观的理念,并产生大语文学习的意识。)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自尊者自信,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

六、作业布置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把它写下来好吗?

2、如果感兴趣请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也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和同学交流。

3、好书推荐《勇敢的人——哈默传》。

七、板书设计

(自尊+自立+自强)×努力=尊严

反思: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有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我在本堂课设定如下目标: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让学生在文本中学习并理解生字新词(读是语文学习永恒不变地学习地主要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语句的揣摩,理解什么是“尊严”(概括文章大意,是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之一)(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以文本为依托,深入文本,高出文本);通过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力求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与习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去体会人物,学会做批注并养成习惯)等方面能有收获。

课堂教学之后,反思课堂:学生能静下心做批注,感觉比较欣慰。我想,只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一定能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收获。同时,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应该与能力的培养同步,这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掌握学习的各种方法(听说读写议等方法),不断的去实践,并形成能力(听说读写议等能力),之后进行自主的阅读与学习。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去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尊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